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

葡萄小檔案(三)----葡萄品種


 
  在市面上看到各式各樣,玲瑯滿目的葡萄,到底要買哪種葡萄呢?這種跟那種又有什麼不一樣?吃起來有差別嗎? 這些可能是大家偶爾會想的問題,所以本篇要跟大家介紹「台灣的葡萄品種」~~~
讓我告訴大家哪些是台灣本土的,哪些又是進口的呢??
不同的葡萄品種有其不同的特性與風味,這樣一來下次買葡萄就可以針對用途,或是個人喜好購買葡萄囉!!!

 葡萄原先都是適合在溫帶地區生長,而台灣又是熱帶國家,氣候條件不符自然無法培育出優良的葡萄。直至今日我們所見的葡萄品種都是歐美雜交品系,可以適合台灣的環境才被拿來大量生產。

  葡萄可被用於鮮食用與釀酒用,而台灣的葡萄品種中鮮食用的有巨峰、義大利、無子喜樂、蜜紅;釀酒用有黑后和金香,分別釀造紅、白酒。台灣大部分葡萄與國外不同,大多以鮮食為主,其中巨峰的栽種面積最為廣大,其次是義大利。

接下來為大家一一介紹各品種之特性-------


首先是鮮食用葡萄 

「巨峰」(Kyoho)
  屬歐美雜交四倍體種,生長力強,新梢容易徒長使結果率下降,葉片的顏色深,大且厚。果粒大,呈紫黑色,甜度18~20Brix,酸度0.4~0.7%如果管理不當或產量過多會使果實呈現淡紅到鮮紅色的顏色,失去品種特性。果粒上有厚厚的果粉,肉質軟且多汁,具香甜清馥風味。






「蜜紅」(Honey red)
  這個種類的葡萄是我最印象深刻的!!因為它是由本校,中興大學從日本引進的葡萄品種唷!!!此種亦屬於歐美雜交系四倍體品種,母本為白葡萄種的四倍體金香,父本為黑潮。大致上與巨峰部分雷同,生長力強且新梢有徒長性,但結果的能力卻較巨峰好。蜜紅的葉大且厚,葉背具濃密的絨毛。果色為紅色,有厚厚的果粉,肉質比巨峰軟和多汁,甜度與酸度則與巨峰相近。蜜紅葡萄成熟期果實容易軟化,遇到下雨則容易裂果,不耐儲藏和運送。




「義大利」(Italia IP65)
  此品種較為特別,是在義大利雜交育成的,且這個品種是屬於純歐洲系的品種。其果肉與果皮不容易分離,也就是適合直接整顆一起吃的葡萄。果粒為長圓形,黃綠色,果皮薄,果粉厚度中等,因為果肉不容易脫落,所以較耐運輸和冷藏,成熟後會有玫瑰香味。糖度與前幾種相比略低,15~18Brix,酸度0.7%,適合歐美人口味。其萌芽率及花穗形成率低,使產量不穩定,要使著果率高需要耗費大量勞力疏花和蔬果處理,才能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出較高品質的葡萄。
「喜樂」(Himrod seedless)
  屬歐美雜交品系,是紐約農業試驗中心培育成的極早生無子品種,果實成熟期之果色為黃綠色,穗形呈圓橢形,果穗軸及果梗較細,果粒近圓形,糖度1719Brix,酸度0.4%0.7%。喜樂葡萄生長勢強,枝徑細,節間中長,葉形中等,葉片較薄,葉背無色,葉色較淺,著果率高,如果在開花前未處理促使花穗伸長,果粒容易因為互擠而裂果,造成生育後期易腐爛。喜樂葡萄因為屬於極早熟,不需藥物處理自然無子,果實含特殊香味,符合部份消費者口味。







接著是釀酒用的葡萄

「金香」(Golden muscat)
美國育成的歐美雜交品系,黃白色,適合鮮食或釀酒,果粒為卵形,有些芳香味,肉質軟而多汁,台灣生產冬果如果生育後期氣候乾燥,糖度可超過 20Brix 以上。生長勢強,枝徑中等、葉形中等、葉厚、新梢葉背絨毛多,成熟葉葉色濃綠,葉脈中肋明顯。花芽分化容易,短梢修剪後新梢花穗率亦高,著果率高,產量穩定,但成熟期下雨會發生嚴重裂果及脫粒,較不耐貯運。









「黑后」(Black queen)
日本川上善兵衛於 1927 年以歐美雜交種為母本及歐洲種為父本雜交,於 1937 年發表此品種。黑后製酒,果穗大,果粒小約,果皮紫黑色,花青素含量高,釀製紅酒後顏色相當深。果穗之果粒密集,如未經過拉長花穗處理,果穗生育後期易發生晚腐病,如施用氮素過多則成熟期易裂果。樹勢強健,枝粗,節間稍長,結實良好,屬於豐產品種。


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

葡萄小檔案(二)----產業現況


一、世界栽培情況
    2012年全世界葡萄面積6,969,373公頃,產量 67,067,129公噸。

l栽培面積最廣的國家依序為西班牙、法國、義大利
l產量最大的國家依序為中國大陸、美國、義大利
l主要出口國為智利、義大利、美國
l主要進口國為美國、俄羅斯、荷蘭


二、台灣栽培情況

    2012 年臺灣葡萄種植面積3,048公頃,總產量10萬公噸,產值45.76億元,主要栽培區域為彰化縣、南投縣、臺中市、苗栗縣,分布在大安溪、大甲溪及濁水溪沿岸,各產區水源充足、排水及通風良好且日夜溫差大,栽培以鮮食品種巨峰( kyoho )為主,栽培面積 2,745 公頃,年產量約 9 萬公噸,占總產量 90% ,目前產期調節技術成熟,主產期夏果為 6 ~ 8 月、冬果 12 月~翌年 1 月及秋果 9 月中旬~ 11 月上旬秋果,近年配合簡易溫(網)室興設,也可於 4 ~ 5 月生產早春葡萄,幾乎達周年生產。



臺灣主要鮮食葡萄品種-巨峰

           圖一巨峰葡萄


表二、台灣葡萄之產期調節模式


     圖二此為葡萄採收季節圖示






葡萄中部地區產地圖
           圖三、葡萄主要產地分布




三、台灣葡萄產業SWOT分析
(一)優勢( Strengths
   1.臺灣主要鮮食品種「巨峰」具有果粒大、糖度高、酸度低、肉質軟而多汁、果粉濃厚、果皮紫黑色且具有特殊風味等優良特性,與進口品種有明顯市場區隔。
   2.彰化地區近年配合簡易溫(網)室興設,可於 4 5 月生產早春葡萄,此時為各國巨峰葡萄生產之短缺期 。

(二)劣勢(Weaknes
   1.品種單一,易脫粒且不耐貯運,長途運輸損耗率大。
   2.臺灣屬小農經營,耕地分布零碎,故生產成本高2012年生產成本每公斤 34.6 元,相較於美國、秘魯、智利、澳洲等主要出口國生產成本每公斤 18 20 元為高。
   3.臺灣種植規模總量不大易受氣候影響,無法長期穩定供貨,亦容易造成價格上的波動。

(三)機會(Opportunities
   1.臨近大陸消費市場,有機會拓銷:中國大陸葡萄面積 60 萬公頃,產量約 970 萬公噸,但每年仍需由智利、美國、秘魯等國進口 20 30萬公噸,顯見其國內產量尚不足以供應需求,隨著中國大陸經濟開放與改革,人民收入及消費能力也越來越高,是值得關注的市場。
   2.東南亞市場發展潛力大:日本葡萄單價較高,中國大陸和韓國品質尚不穩定,臺灣優質葡萄在價格和品質上具競爭優勢,近年皆有外銷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汶萊等實績,持續拓展通路能為果農帶來更大利潤。

(四)威脅(Threats
   1.將來臺灣年輕族群消費習慣可能改變,喜好不需剝皮、耐存放且無籽之方便食用品種,進口量將逐漸增加,取代國產市場。
   2.中國葡萄產量豐富,為全國水果產量之前十大品項之一,品種多元,2013年出口到泰國 48,956 公噸,越南 24,228 公噸,亦出口至俄羅斯、馬來西亞、印尼、哈薩克、孟加拉、香港、斯里蘭卡等,巨峰葡萄銷售價格平均每公斤約 10 元,遠低於我國生產成本每公斤 34.6 元,倘將來栽培技術及品質提升,可能取代我國外銷市場。
   3.未來加入TPP,將面臨挑戰TPP成員國中,多數國家如美國、智利、澳洲等為主要葡萄輸出國,成本低且有多年海外市場拓展經驗,未來我國加入 TPP 調降關稅後,該等國家進口量可能增加,國產葡萄須發展自我特色以為因應。

四、未來發展方向及策略
   中興大學及台中農改場為研發及推廣葡萄栽培技術的主要單位,所以栽培區以中部為主。但近來,因成本及人力問題,許多果農開始有外移的想法,而導致有產業出走的危機。未來需朝向安全優質之「精品」拓展國外市場為導向,才能在關稅調降及市場開放的壓力下生存。以下為幾點策略:

(一)改進品質,建立優質果品形象
    1.技術服務團協助改進生產技術
     2.加強產銷資訊交流,辦理講習會
     3.興設果樹現代化設施
(二)建立市場區隔,強化國產品特色
     1.導入安全及國際標章概念
     2.建立品質基準,提升良品比率
     3.引進多樣化鮮食品種
(三)拓展多元化行銷通路
     1.克服檢疫障礙,拓展大陸市場
     2.輔導建立現代化包裝集貨場,提升採後處理水準
     3.塑造葡萄營養健康形象,增加消費需求
     4.結合創意與電子商務,增加行銷管道
     5.結合熱門話題與異業合作,刺激消費

  台灣的葡萄生產技術進步且具特色,未來若能鞏固國內市場,拓展外銷,並發展多元的行銷手法,相信一定可以使葡萄產業更加穩固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參考資料: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行政院農委會。台灣葡萄產業現況與未來發展。李雅蓁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行政院農委會。台中區農情月刊。林嘉興、戴登燦







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

葡萄小檔案(一)----栽培歷史

       葡萄為溫帶的果樹,適合在乾冷的氣候生長,而且每年都需經過適時的低溫休眠期,才可正常萌芽,及開花結果。
        台灣屬於亞熱帶地區,所屬位置及氣候並非葡萄所適合的範圍內,純系的歐洲品種無法在此適應,但藉由品種的改良栽培模式的發展創新,及果農辛勤的照顧下,亦可生產出高品質的葡萄。



栽培史
    全球栽培葡萄的歷史大約有五千年以上,而黑海、裏海和地中海沿岸是歐洲種葡萄的原產地,最初分佈於中亞、中東、南高加索和北非,然後沿地中海至義大利、法國和西班牙等國。十五至十九世紀發展到南非、澳大利亞、紐西蘭和美洲等地。
    而台灣最早有葡萄栽培的紀錄是在清康熙12年(西元1684年),前人從大陸引進純歐洲系品種,直到清光緒12年(西元1895年)日本據台後,引入美洲系品種及雜交品種,但產量仍受到氣候條件的限制,無法達到經濟栽種之目標,直到光復後十年,仍無商業性栽培。民國50年代中後期,新的栽培品種傳入,且發展出「仿風折式修剪法」,才奠定了整個葡萄產業的基礎和規模。


葡萄的三大世界之最
  • 栽培歷史最久,栽培至少五千年歷史。
  • 葡萄栽培面積最廣。
  • 葡萄產量最多,幾乎占全世界水果產量的四分之一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參考資料: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行政院農委會。台中區農情月刊。林嘉興、戴登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