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

葡萄小檔案(一)----栽培歷史

       葡萄為溫帶的果樹,適合在乾冷的氣候生長,而且每年都需經過適時的低溫休眠期,才可正常萌芽,及開花結果。
        台灣屬於亞熱帶地區,所屬位置及氣候並非葡萄所適合的範圍內,純系的歐洲品種無法在此適應,但藉由品種的改良栽培模式的發展創新,及果農辛勤的照顧下,亦可生產出高品質的葡萄。



栽培史
    全球栽培葡萄的歷史大約有五千年以上,而黑海、裏海和地中海沿岸是歐洲種葡萄的原產地,最初分佈於中亞、中東、南高加索和北非,然後沿地中海至義大利、法國和西班牙等國。十五至十九世紀發展到南非、澳大利亞、紐西蘭和美洲等地。
    而台灣最早有葡萄栽培的紀錄是在清康熙12年(西元1684年),前人從大陸引進純歐洲系品種,直到清光緒12年(西元1895年)日本據台後,引入美洲系品種及雜交品種,但產量仍受到氣候條件的限制,無法達到經濟栽種之目標,直到光復後十年,仍無商業性栽培。民國50年代中後期,新的栽培品種傳入,且發展出「仿風折式修剪法」,才奠定了整個葡萄產業的基礎和規模。


葡萄的三大世界之最
  • 栽培歷史最久,栽培至少五千年歷史。
  • 葡萄栽培面積最廣。
  • 葡萄產量最多,幾乎占全世界水果產量的四分之一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參考資料: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行政院農委會。台中區農情月刊。林嘉興、戴登燦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