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葡萄銹病
學名: Phakopsora
ampelopsidis
鑑定要領:
葉背呈現多數小突起,秋季時產生黃褐色粉末狀物為本菌夏孢子,病斑多時可引起落葉。通常發生於成熟葉片。發病初期葉下表皮產生水浸狀斑點,後轉橙黃色至黃褐色,為本菌之夏胞子堆,嚴重受害時引起落葉,影響光合作用,致使養分無法蓄積,樹勢衰弱,影響下一期作葡萄甚鉅。
本病發生於6月上旬至翌年1月中旬,而以7月中旬至11月中旬發病最嚴重 。
葡萄銹病病徵
二、葡萄黑痘病
學名:Elsinoe ampelina
鑑定要領:
可危害葉、嫩枝及果。果及蔓上病斑為圓形,中央稍凹陷呈灰白色,周圍深暗褐色或鮮紅色或紫色,猶如鳥眼,故又鳥眼病。病原菌早期潛伏於老熟枝條或落葉地枯枝上,至次年春季催芽後感染幼嫩葉片枝條、果實等。初期為褐色針頭狀細點,隨後病斑擴大至約0.5公分大小,並造成葉片穿孔,嚴重時則葉片畸形。枝條罹病時,先呈褐化,隨後罹病處凹陷,變成黑褐色,無法正常發育而造成枝條畸形。果實罹病時,罹病部位不生長,呈暗褐色或紅褐色圓斑,如鳥眼狀,因此又名鳥眼病。
三、葡萄白粉病
學名: Uncinula
necator
鑑定要領:
在嫩枝及幼果上產生白色或灰白色粉狀物。嫩葉表面初生白色後轉灰白色粉狀物。受害後生育受影響。被害果有些易裂開而腐爛。本菌可在被害部越冬。葉、枝條及果實均可被害,葉片祇發生在上表面,初期為白色圓斑,上有粉末狀分生胞子堆,末期滿佈全葉成暗灰色,如灰塵沾污一般。果實罹病時,初期著生白粉,末期則呈暗灰色,果皮則出現褐色污斑,被害果實組織發育停止,長大後裂果。本病多發生於中溫晚間高濕環境下,尤以通風不良的果園受害較烈,每年5~7月,10~11間,葡萄開始著果後發生。
葡萄白粉病
四、葡萄露菌病
學名: Plasmopara
viticola
鑑定要領:
危害葉片、新梢花穗及果梗。發生於多濕時期,被害葉之葉背呈現白黴狀或呈角斑後者中間部轉褐色,病斑多時易引起落葉,花穗被害時呈水浸狀,使其無法結果,危害果梗使果粒脫落。主要發生在葉背面,產生許多白色粉狀胞子堆,稍帶魚腥味,隨後組織壞疽而呈角斑狀;罹病急速時,葉背產胞滿佈全葉,隨後黃化枯萎掉落、嫩莖、花穗、果粒及果軸亦皆
可被害,罹病處初呈水浸狀,隨後產胞,組織褐化、果軸罹病時,常腫大扭曲,造成果粒水浸狀褐化,隨後脫落,本病在台灣主要發生在 5~10月間,尤其多雨高濕季節危害尤烈。
葡萄露菌病-孢子梗(光學顯微鏡)
五、葡萄根瘤線蟲
Meloidogyne javanica
鑑定要領:
本線蟲二齡幼蟲侵染葡萄植株根部引起明顯的腫狀根瘤,往往數個腫瘤連結成疣塊狀,引起根系腐敗,影響根部對營養分吸收,易造成微量元素缺乏症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